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解決(jue) 方案
方案背景
為(wei) 全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國發〔2011〕42號)和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hui) 精神,我國於(yu) 2012年全麵實施新修訂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對加快建設先進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預警體(ti) 係作出了部署,提出了充分認識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的總體(ti) 要求、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的總體(ti) 要求、加強組織協調,紮實推進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等意見。
2013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同年開始對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保模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執行新標準,至2015年新標準的執行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2013年1月起,我國首次開展了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的空氣新標準要求,次年一月第二批實施空氣監測新標準要求的又拓展了116個(ge) 城市及449個(ge) 點位,直至2015年底我國338個(ge) 地級以上城市的1436個(ge) 國控監測點位已全部實現按照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展監測並發布監測結果,近期根據2020年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0年生態環境監測方案》,指出國控點新增點位包括地級及以上城市新增國控城市點位301個(ge) ,國家級新區新增國控城市點位12個(ge)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新增縣(市)點位279個(ge) ,釋放了空氣質量監測的需求。
結合現階段自動監測技術的創新和改革,不斷完善原有的自動監測標準,並加大空氣質量監測的管理力度,監督各級監測部門要按照規範標準進行自動監測工作,以提高自動監測工作效率。並且國家要進一步對各級監測部門實施分工製,以保證省級、市級、縣級能夠各負責其責,領導要定期視察,確保空氣自動監測的質量。
方案概述
我司環境空氣質量在線監測係統依托先進的物聯網架構,由立體(ti) 感知層、智能傳(chuan) 輸層和數據應用層構成。
立體(ti) 感知層
立體(ti) 感知層是整個(ge) 在線監測係統的基礎,主要用於(yu) 采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設備狀態數據、設備報警事件等信息,為(wei) 環境空氣監測業(ye) 務提供基礎數據;感知內(nei) 容包括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因子(SO2、O3、CO、NOx、PM10、PM2.5、氣象五參數等)、設備狀態數據(正常、故障、運行等)、設備報警事件(流量、溫度、壓力報警等)。
智能傳(chuan) 輸層
智能傳(chuan) 輸層將收集的感知數據進行高效、安全傳(chuan) 輸,將物聯網與(yu) 移動通訊網、互聯網相融合。基於(yu) 現代移動通信、互聯網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可滿足環境監測物聯網數據傳(chuan) 輸的需要。
數據應用層
數據應用層實現對環境監測子站、中心站智能化的控製和管理,接收來自立體(ti) 感知層的各類監測數據(包含擴展因子數據),構建服務於(yu) 環境監測業(ye) 務的各類應用功能,實現對區域空氣質量的宏觀評價(jia) 與(yu) 評估。
方案構成
解決(jue) 思路